党建引领

以青春之力承十年薪火 以岗位之实筑未来之路

2025.09.02

卷首语——纪念工程公司成立十周年

前辈们用泛黄手册记录故障的执着,悄然化作青年职工校准仪表时的专注和调试阀门时的细致;从“燃气设备密封结构改进”的技术突破,到组合式工具的巧思创新,尽显工匠精神的代代相传;站场改造时团队共创的“精密零件拆装三步法”和暴雪夜佘班长冻红的双手,展现责任的重量与协作的温度。文字间承载着十年传承的厚重,更涌动着青年职工接棒前行的热忱。

2015年,工程公司在能源革新的浪潮中扬帆起航。彼时,省天然气公司维抢修中心积淀的坚实力量,恰似一片温暖港湾,稳稳托举我们开启征程。十年风雨兼程,我们从最初专注天然气管道安装维护、设备抢修,逐步向管道防腐工程的设计施工、技术开发等多元领域深耕拓展,每一步跨越,都浸透着前辈们的汗水;每一次突破,都凝结着同仁们的心血。如今,我们守护的1000多公里天然气管道,如银色长龙横贯江淮,40余座输气站场与50余座输气阀室,似能源枢纽星罗棋布。这纵横全省的能源动脉,是我们日夜坚守的“责任田”,更是前辈们以十年奋斗镌刻下的时代丰碑。

在青年员工的眼里,他们以实干诠释匠心精神。

犹记刚入职时,班长带着我熟悉设备维检修流程。他指着一台刚完成大修的流量计说:“十年前,咱们没这么多精密仪器,全靠‘听声辨故障、摸温查异常’,每处零件的磨损程度、每道阀门结合面的间隙大小,都一笔一画记在泛黄的工作手册里。现在有了精密检测仪器,但‘不能放过任何一个隐患’的铁规矩,到啥时候都不能丢。”

这一年里,我跟着班长在一线摸爬滚打:曾在零下五度的凌晨,顶着刺骨寒风抢修调压设备;也在七八月的烈日下,汗水浸透蓝色工装,一遍遍调试工艺管道设备。正是在这样扎根现场的日子里,我慢慢读懂了“工匠精神”的真谛——对我们一线青年职工而言,它是仪表校准时,紧盯指针摆动幅度、反复微调至基准刻度的全神贯注;是调试阀门时,反复拧动调节螺母、确保毫厘不差的极致细致;更是记录设备参数时,逐行对比历史数据、不放过丝毫微小波动的严谨较真。

在科技创新的路上,他们用突破树起榜样标杆。

公司近年来取得的“燃气设备密封结构改进”“输气阀门快速检修工具”等专利,背后藏着的,是“把小事做到极致”的坚守与较真。

我至今记得参与设备维护时,部门骨干给我们讲过“燃气设备密封结构改进”的研发故事:“当时为解决高压设备漏气问题,团队连续一周扎在现场,单是密封垫的材质,就前前后后测试了12种,直到耐压性能达到最优。”

原来创新从不是遥不可及的“大动作”,对我们青年职工来说,它就藏在维修工具的优化里、检修流程的打磨中。就像我在平时拆装设备时,发现频繁更换扳手比较耗时,便试着沿用前辈“啃硬骨头”的创新思路:把常用的套筒、扳手整合在便携支架上,再按检修步骤排列工具顺序,做成了一套组合式工具。没想到这个小改动,让单次维修时间缩短了近20分钟。

这件事也让我真正明白:创新精神的传承,不是照搬前辈的技术成果,而是把他们“突破难题”的执着、“打磨细节”的韧劲,转化为我们优化日常工作的行动力——哪怕只是改进一件工具、简化一个步骤,也是在为创新添砖加瓦。

在团队协作的途中,他们以共情教悟成长真义。

上个月参与输气站场设备改造,班组连续奋战了半个月。有天加班到深夜,95后、00后的小年轻们都熬得眼皮发沉,纷纷靠在工具箱上歇脚。老班长却没闲着,他默默烧了热水,给每个人泡了杯热茶,递过来时笑着回忆:“十年前我们检修大型站场,赶上寒冬腊月,手冻得握不住扳手,照样提前三天完工,靠的不是谁力气大、本事强,是干活时大家搭把手,累了时彼此撑一撑。”

那杯热茶的温度,连同老班长的话,让我突然懂了:传承离不开团队里的共情与共鸣——是累时的一句鼓励,是难时的一次搭手,是把“一个人干”变成“一群人拼”的默契。

现在每次完工后,我们都会自发围坐在一起“复盘分享”:有人说摸索出了高效拆装的小技巧,有人总结了避免零件磕碰损伤的小经验。就像这次站场改造,我们不仅提前完成任务,还一起总结出“精密零件拆装三步法”,让后续施工少走了不少弯路,这正是“凝聚奋斗力量,携手共促成长”最生动的写照。

在紧急抢险的关头,他们用逆行扛起责任担当。

去年暴雪突袭,导致调压设备冻裂,抢修指令一到,队伍即刻奔赴现场。寒风裹着雪粒像刀子似的刮在脸上,50多岁的佘班长没有半分犹豫,第一个爬上设备平台,他的手冻得发紫,却蜷缩着身子始终保持稳定姿势更换零件。四个小时后,设备恢复运转,他从平台下来时,嘴唇冻得乌青,连话都说不连贯,可冻红的手里还紧紧攥着那把扭矩扳手。

那个画面,至今仍清晰地印在我的心里,也让我真正读懂了“逆行先锋”四个字的重量。如今每次接到紧急抢修任务,我总会想起佘班长冻红的双手、紧绷的肩膀——那是“安全卫士”刻在骨子里的坚守,更是我们青年职工必须传承的责任底色。

而这份责任,正随着公司的发展不断延伸新的内涵:新建成的实训基地里,越来越多像“快速检修工具”这样的创新成果,正从一线实践走向标准化应用。这些发展既延续着前辈们“技术突破”的追求,也为我们青年职工搭建了更广阔的成长舞台,让我们不仅能跟着前辈学本领,更能在公司发展的浪潮里,找到自己的位置,把个人成长融入团队进步,让“与公司共成长”不再是一句口号,而是看得见、摸得着的奋斗日常。

十年砥砺前行,前辈们用扳手拧紧了万千零件,用匠心守护着设备安全。十年后的今天,接力棒已递到我们青年职工手中。我们深知,自己或许只是一线岗位上拆零件、装设备的普通员工,但平凡从不是懈怠的理由,只要在每一次操作中多一份全神贯注,在每一回故障检修中多一份分毫必究的细致,在每一次技术创新中多一份敢闯敢试的勇气,便是在用实际行动践行“我与公司共成长”的承诺;便是我们这代青年“以青春之力承十年薪火,以岗位之实筑未来之路”的最好答卷!(工程公司/宋轶贤 供稿)